花非花——武大櫻花檔案
武大的櫻花又開了。當這場盛大的花事還在隆重醞釀時,楚天都市報記者提前采訪了武大檔案館和武大園林與環衛中心,并拜訪了珞珈山的幾位“原住民”,以期為大家梳理出一份可靠的武大櫻花檔案。
1939年:國恥之花
“武大最早的櫻花是武漢淪陷第二年日本人在老齋舍(今櫻園)種的,一共28棵!苯,楚天都市報記者在武大檔案館看到了一張日軍1938年10月底在老齋舍狂歡的照片。這是中國的國恥圖,由侵略者留下的櫻花自然是惡之花、國恥之花。
“櫻花與日軍,一如菊與刀……”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武大檔案館館長涂上飆特別向游客推薦了《菊與刀》這本書,“1944年,日軍敗局已定,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即開始研究日本,《菊與刀》就是這一研究成果!
那么,抗戰勝利初期,武大人如何面對日軍留在老齋舍的櫻花呢?
武漢大學査全性院士和長江日報資深記者皮公亮同是珞珈山的“原住民”,他們上世紀30年代隨各自的父母入住十八棟教授宿舍,抗戰勝利后又分別從上海和樂山回到珞珈山,查先生還在武漢解放前夕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聽記者問及當年日軍留下來的櫻花,查先生說:“從1946年到1949年,國家發生了多少大事!年輕人不會去注意這些花花草草的事!逼は壬舱f,他1946年隨武大回遷珞珈山后,雖然在老齋舍住了3年,但他對日本人種的櫻花沒有任何印象,“那時候那些櫻花樹還小吧?那些年住在城里的人倒也時興到武大看花,但看的是農學院的桃花。桃花林從今天工學部老水院行政樓一直綿延到東湖邊上,這個我印象深刻!
葉禧寧是査全性和皮公亮在十八棟看著長大的“小妹妹”,她父親葉雅各不僅是武大選址珞珈山的功臣,而且,珞珈山上最早的50多萬棵樹,包括東湖邊的桃林,都是葉雅各作為農學院院長率領學生和工人規劃種植的。在采訪中葉禧寧一開始就特別強調:“武大的櫻花不是我爸爸種的!彼貞浾f,“抗戰剛剛勝利,我爸爸即到重慶與周鯁生校長匯合,一起坐飛機回武漢。他們到武漢時,放下武器的日本人還在被監視掃大街呢。我們兄妹隨母親回珞珈山已經是1946年的端午前后,農學院的桃樹果實累累,但整個珞珈山已經被日本人糟蹋得不像個大學,教室不像教室,宿舍不像宿舍。十八棟教授樓的客廳也變成了榻榻米,到處是臭蟲。周鯁生校長都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他和教授們白天忙得看不見人影,晚上吃飯后才能開個碰頭會。我爸爸早期忙著和城里的營造社聯系,復原教室和宿舍。后期農學院成立森林系,他忙著到磨山開辟新的植物園,應該沒有時間顧及那些還是小樹的櫻花!
1972年:友好之花
“我們現在看到的櫻花已經不是日本人種的了!蔽浯髨@林與環衛中心主要負責人希望通過楚天都市報告訴大家,“在日本常見樹齡超過百年的櫻花樹。但武漢夏天炎熱,對櫻花的灼傷力極大,深秋往往還有一個小陽春,有些櫻花弄錯花期,偶然會花開兩季,這對櫻花樹也是一種傷害。因此櫻花樹在武漢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二三十年,最長不會超過50年。聽園林中心的前輩們講,從1950年代開始,武大就開始在校園內種植櫻花,最重要的一組是1972年種的!
1972年,中日邦交正;,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1000株櫻苗。其中800多株留在北京,種植在玉淵潭、陶然亭等幾大公園;100株植于南京梅園新村,那里是周總理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紤]到抗戰初期周總理也曾在武大短暫居住過,中央有關部門又將其中50株轉贈給武大,由武大園林中心栽植于半山廬前。
21世紀:人文之花
幾位老武大人說,武大的櫻花為外地人所知應該是1977年以后,那一年冬天,停滯了11年之久的高考終于恢復了。那一屆通過高考的學生是1978年春天入學,來自田間地頭、工廠礦山和營房哨所的武大新生在校園里與櫻花驚艷相遇,櫻花立刻隨著他們寄往全國各地的明信片成為武大最著名的風景之一。
但武大成為全國最美的大學之一,不僅僅因為有櫻花,更因為“當年國立武漢大學辟山建校,其獨具一格的規劃,勵精圖治的營造,最終博采中西建筑之長,將東方的建筑美學與西方的建筑技術融于一爐,成為現代大學的傳奇之筆!蔽浯蟮臋鸦ㄖ,更是大學之旅,人文之旅。
武大人對櫻花總是情有獨鐘。1983年,武大生物系校友汪明全從日本給母校帶回100株櫻苗!巴裘魅铏衙鐣r,我剛剛畢業來園林中心上班!蔽浯髨@林與環衛中心負責人說,“30多年來,每年植樹季,我們園林中心都會種櫻花。不僅櫻園有櫻花,梅園、楓園、桂園都有櫻花,只不過品種和櫻園的不同,花期也不同,很多人不認識罷了!
査全性院士所住的房子,樓前也有一棵高大的櫻花樹。楚天都市報記者上門拜訪時,査院士還興致勃勃地把記者帶到窗前觀賞含苞待放的櫻花:“現在的武大人,沒有不喜歡櫻花的!痹菏刻貏e提醒游客,“大學不是公園,進了大學要尊重既有的教學秩序,要學著做個安靜的賞花人!